官山共富农场管理人员在采摘草莓。
冬月廿三,西周镇官山村的清晨滴水成冰,但村中心广场边的共富农场却是暖意融融。“蓝莓果有小指大了,一串一串真好看”“‘越王’‘越心’草莓,都可以少量摘起来了”……大棚内,60岁的赖瑞芳穿梭在离地1米多高整齐排列的草莓架之间,挑选、采摘首批挂果成熟的草莓,同时疏花疏果、打老叶,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普通草莓零售价要80元/斤,最贵的品种预计能卖到120元/斤,相比村民之前种土豆、玉米,收益可谓天差地别。”看到满棚“丰收的果实”,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建立分外高兴。官山建村逾700年,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美中不足的是,因无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今年,该村积极推进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壮大集体经济成为全村上下最为关切的“议题”。
今年9月,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官山村集体投资近170万元,流转村中心区块的14亩半闲置农地,建设高标准智能温室,打造“数字化”共富农场,发展草莓、蓝莓种植采摘为主的“两颗莓”经济,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发展。
“农场拥有先进的数字化控制中心、智能化水肥一体泵房等现代物联网设备,栽培系统采用高架基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绿色生态防控等技术措施。” 朱建立表示,数字农业术业有专攻,村里引入青一家庭农场运营团队全权运营农场。“该团队在县内布点多个数字化种植采摘基地,技术实力强、市域流量大、成功经验足。”另外,村里也希望通过这波外引内育,为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赖瑞芳是村里进农场工作的第一名“学员”,不到4个月,她就掌握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新技能。“目前农场共种植了7个品种的草莓,听‘师父’说,不少都是省农科院的当家品种,颜色、甜度、果型、成熟时间各异。”赖瑞芳介绍,农场日常运营,除一名外引管理人员外,只要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搞定。
只是,受小气候“夜温低”的影响,今年官山农场的草莓上市比其它种植基地略晚。“为保温,我们在棚里加盖了二膜,也因温差大,这里的草莓甜度更高,果实更大、品质更好。”青一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才方说,数字化加持下,官山农场管理的人工成本相比传统农场低了70%,且还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家门口”就业。
测算显示,“数字农场”原则上可实现一年三季有果,草莓上市后,蓝莓接上,后续将种植手剥西瓜等,结合文旅休闲采摘,亩均产值可达6万元。(记者 郑丹凤 通讯员 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