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港街道红联社区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500余位银发长者的生活图景正被爱心人士点亮。
巧手阿姨爱心工作坊、香香爱心理发组、相约健康吧、巧阿姨美食社……
走进小港街道红联社区慈善空间“阿拉的家”服务中心,看到一个个社区“金葵花”品牌社会组织的工作室。工作室的成员都是社区老人。
红联社区作为农、居、商混合的典型老社区,辖区内老年人基数大、老龄化严重,独居空巢、残疾病弱老年人占比较多。
面对这一挑战,社区以退休老党员为“红色头羊”,搭建“低龄+高龄”老年人互助平台,孵化培育出15个“金葵花”品牌社会组织,将“阿拉的家”服务中心化作一座传递温情的互助灯塔。
李永芬是巧手阿姨爱心工作坊负责人之一。
“当时我们几个老姐妹每天晨练,看着社区独居老人冬天还穿着单鞋,心里不是滋味,总想为他们做点事。”
有了这个想法后,十几位阿姨一起凑出了3000元“启动资金”,用于购买针线和布料。她们时常自发聚在一起做鞋子、织衣服、编手工艺品送给社区及敬老院的老年人。
2014年,在社区党总支的专业指导下,“巧手阿姨爱心工作坊”成立,这个自发成立的“爱心小组”渐渐蝶变为“造血工坊”。自爱心工作坊成立以来,已参加爱心集市义卖45期;参与其他公益性活动40次;通过开展慰问、微心愿、捐款等方式向社区、敬老院老人、幼儿园小朋友,共建单位赠送棉拖鞋、围巾、手套、帽子、香袋等物品38次。
“我现在年纪大了,该腾位了!”李永芬笑着望向身旁的吴旭亚。这位52岁的“新掌门人”退休后被李永芬请来接班。
“针脚密一些,温暖就能久一点,传承接得好,慈善就能代代跑。”在工作坊的玻璃柜里,展示的不仅是棉鞋和憨态可掬的挂件,更是一份延续十几年的温暖传承。
面对辖区内142名病残、独居、高龄老人,“一滴水”党员助老服务队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和关怀服务,内容包括走访关爱、聊天陪伴、心理疏导、配药买菜、家政送餐等。
同时,社区党委启动“幸福来敲门”特殊老人12小时陪伴项目。志愿者坚持每天准时敲门,将关心送到老人家里,在每天固定时段,陪伴老人参加文化、社交活动。
团队的每一个志愿者,不需要看档案就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位老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好。这份用心,让每位老人都拥有量身定制的“幸福时刻表”。
此外,红联社区链接内外慈善资源,引进福寿康养老服务中心,推出爱心食堂,助力解决社区内独居空巢、残疾病弱老年人的就餐难题;邀请专家和志愿者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养老知识讲座和义诊、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等,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阿拉的家”服务中心自2015年5月投入运行以来,便成了无数老人心中的“第二个家”。它以1300平方米的温暖空间为依托,编织出社区养老的温情纽带。
“阿拉的家”成了“老有所为传薪火,老有所依共晚晴”的理想栖居地。 (记者 陈诗怡 通讯员 吴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