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象山县银辉志愿服务队近百名志愿者走进黄避岙乡高泥村,授渔经、送健康、献文艺、展风采。同时,根据志愿者各自的擅长领域,“一对一”安排专家结对帮扶村庄,为产业发展理思路、提建议、强对策。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银领+”行动,以“银色动能”赋能乡村振兴,组织引导2000余名银辉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产业振兴、思想引领、民生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独具半岛特色的银色人才服务体系,谱写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银色篇章。
基层治理:银龄智囊夯实善治根基。创建“海上老娘舅”调解品牌,以政法系统、具有渔办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为核心,组建银龄调解团,围绕海上交通纠纷、海岛居民日常纠纷、协助海岛重点工程落地等内容开展调解工作,2024年老同志们运用“方言调解+海事法规”双轨工作法,成功化解海上纠纷68起。创新“银辉说事”制度,黄避岙乡高泥村优化“渔排说事”体系,将退休养殖专家、老党员纳入矛盾调处队伍,通过老同志参与“说”、老专家负责“评”、老党员联合“议”、老干部督促“办”四步工作法,大幅提升矛盾化解效率,实现小事不出排、大事不出村。
产业振兴:银龄智库赋能渔农发展。组建海洋养殖技术顾问团,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大黄鱼、鲈鱼网箱养殖等专项扶持计划,指导养殖户引进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建立病害防治数据库。老科技工作者牵头研究象山野生贝母产业发展,形成调研文章2篇,协助农业企业申请专项帮扶基金20余万元,带动企业增收30%。在农文旅融合方面,“银发乡村规划师”团队指导打造“共富菜园”等特色项目,开发竹编体验工坊等非遗研学线路,挖掘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促进三产融合。
思想引领:银龄文化浸润乡风文明。依托县“银辉初心”宣讲工作室,实施“海岛宣讲轻骑兵”“渔船上的宣讲”等项目,组织退休教师、文艺骨干赴高塘、鹤浦等偏远镇乡,面向渔民、渔嫂、海岛留守儿童开展理论宣讲20余场。创新实施“银青结对”工程,通过“一老一小读书会”“追‘锋’少年海岛行”等活动,培育新时代渔村好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在樟岙村等3个村落建立老干部非遗传承工作室,老艺人带徒传授剪纸、船模制作等技艺,培养新生代传承人10余人。
民生服务:银龄服务温暖海岛人民。构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整合村级老年学堂近100所,银辉艺术团年均送戏下乡50余场。医疗老专家实施“乡村送医”行动,提供慢病管理、中医理疗、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惠及海岛群众1.2万人次。探索性成立慈惠医务室1家,由退休医生坐诊,为海岛高龄、贫困村民提供医保外医疗费用减免,累计补贴金额4万余元。创新成立跨代际志愿服务联盟,与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开展智慧助老、电商培训等服务,形成“银青接力”服务新模式。
机制创新:银龄动能长效发展。建立“银龄智库”分级管理制度,按专业特长设立种养技术、矛盾调解等8类人才库。联合县农信联社开发志愿存折、完善“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推行“服务换服务”互助养老模式。搭建“银龄会客厅”议事平台,让老同志在乡村规划、项目论证中发挥智库作用。
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县的银龄服务网络,培育出“海上老娘舅”“银龄智囊团”等特色品牌6个。下一步,将持续深化“银领+”行动,在数字赋能、产才融合等方面创新突破,让“银色动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记者 郑丽敏 通讯员 方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