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与科创齐头并进 杉歌服饰迈向“智造”新高地

来源:     时间:2025-04-29 09:47:40     

  图为潘超宇查看定制西服细节。

  版型打样、划粉划线、布料裁剪……近日,走进骆驼街道企业宁波杉歌服饰有限公司大师工作室,看到专注西服制作领域逾30年的潘超宇,正为市民提供西服“全定制”模式服务。

  衣食住行是市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从穿暖到穿好,市民对衣服的追求也逐渐出现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等消费新趋势。杉歌服饰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在西服、运动服等制衣领域推出定制服务。

  “我们定制服务共分‘半定制’与‘全定制’两种模式。”杉歌服饰总经理董海燕说,在“半定制”模式下,市民需提供自身尺寸和偏好选择。工厂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成品制作,市民可享受相对较高的性价比。

  “全定制”模式则更为全面,通常涉及两三位裁缝的手工精制,成本自然更为不菲。对于杉歌服饰而言,“全定制”模式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传承宁波红帮西服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杉歌服饰已组建以潘超宇为核心的“全定制”模式服务团队。

  “穿西装,要人穿衣,而非衣穿人。我们不仅详细测量身体各项数据,还会记录个人体型特点,并做出精准的量化调整,让身穿西服的市民更显身姿之美。比如,高低肩等体态特征,均会在西服数据的微调范围内。”热播电视剧《繁花》中,爷叔的一句话让潘超宇感同身受,更用精湛手艺为市民量体裁衣。

  “制作一套西服,要历经200多个步骤。”潘超宇从一名普通制版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手握绝技绝活。红帮西服“毛衬工艺”,降低毛料缝制“湿伸长”,实现保型。红帮西服实现特殊体型“一人一版”工业化生产。

  高技能人才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大师工作室里,每当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瞪大双眼在身边学习时,潘超宇不吝展示绝技绝活。正因如此,以潘超宇命名的工作室荣膺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首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殊荣,累计申报专利32项、制定标准2项、出版教材3部,培育省级工匠6人。

  时至今日,杉歌服饰年产服装量已突破10万件大关。“今年上半年,生产订单已排满。”董海燕说,杉歌在深耕传统制衣领域的同时,也砥砺奋进“衣”路创新,持续探寻霓裳火起来、潮下去的密码。

  自动裁床机将布料裁剪成电脑设定的形状;智能吊挂机将裁剪好的布料依次传送至每道工序的工人座位前;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杉歌服饰正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产业大脑等优势力量合力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实现服装“智造”梦想。

  “从一块布到一件衣服,只需一个小时。”董海燕透露,多方力量正持续优化升级数字化生产线,力争运用更多更复杂更“智造”的制衣工艺,在人工等多个方面接续助企降本增效,助推柔性化、定制化等生产,匹配相关市场发展需求。

  杉歌服饰也积极融入镇海石墨烯产业链创新链,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合力创新升级石墨烯增强制冷背心。“已生产出百件样品,每件重量2公斤,比2024年减轻1公斤。其最内层采用潜水服专用面料,拥有速干、重量轻等优点。”董海燕说,它就像随身穿戴的制冷空调。

  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孵化企业宁波烯倍爽科技有限公司耗时两年,自主研发出石墨烯增强全铝换热器,打造出石墨烯增强制冷背心,可随时随地智能调节运行,提供制冷服务,凭借制冷实效显著、体验舒适、穿着便利等优势,力争成为医护人员、交警、外卖员、快递小哥、工矿企业员工等夏季户外工作人员安全度夏的“神器”。

  与市场上现有的制冷背心产品相比,石墨烯增强制冷背心没有笨重的制冷设备,产生干爽、舒适的冷气可均匀覆盖身体。“当环境温度达40℃时,人体穿上石墨烯增强制冷背心,体感温度可在26℃左右。”董海燕说,杉歌服饰正助力烯倍爽科技等镇海石墨烯产业链合作伙伴发力适配化设计,服务不同应用场景,奋力竞逐产业化、实现2公斤重、让户外劳动者用得起等2025年既定目标。

编辑:admin